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它是用野兽皮或者硬纸板剪制出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借助灯光投射这些剪影,在幕布上表达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皮影戏被人们广泛认为是起源于中国陕西 ,并在全国各地传播流行,现已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各地的方言和文化差异,各地皮影戏逐渐发展出丰富多样的表演风格和形式。
皮影戏,自北宋时期开始在民间被称为“影戏”“影子戏”或者“灯影戏”等多个名称。北宋前它被淹没在了弄影巫术、傀儡杂戏之中,没有太多的人去注意它,所以当时皮影戏没有统一称谓。民众普遍认为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清末文人富察敦崇在写《燕京岁时记》时说到:“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西安则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目前外界关于皮影戏起源时间有4种说法,即四个朝代周代,汉代,唐代, 和宋代,其中前3个朝代与长安(今天的陕西西安)密切相关。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尚无准确的考证,但据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皮影戏在宋代已经很成熟和盛行了。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有一幅《影戏图》,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戏演出的真实情况。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最终在清代呈现出最繁荣的局面。
皮影戏的由来在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就是:秦始皇的儿子自打出生之日起每天早晚都哭闹不止,但自从某日因为看到窗户上表演的人影就不再啼哭了。秦始皇得知了这件事,便派人找到了民间的纸扎艺人,用纸剪成不同的人形在灯前的窗户上表演,这就是皮影戏最初的表演雏形。到了后代被人加入伴奏、声腔的皮影戏是出现在汉朝,皮影戏在宋代也极为知名。《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皮影戏在当时繁荣景象下的一角,反映出此时皮影的制作与演出已日趋成熟,剧目更加丰富、班社规模也有所扩大。据《都城纪胜》记载:皮影戏是宋仁宗犒赏当时在战场杀敌取胜后的将士们的唯一的戏曲形式,并以此鼓舞士气。
明代末期清代初期时,皮影戏艺人制造小人的选材逐步由纸张改为驴皮,从而变得更加耐用。皮影戏面向大众普及的时期主要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皮影的制作也变得更精细复杂,在表演上也增加了一些小动物的动作,从而让观众身临其境。皮影戏的故事和音乐丰富多彩,大多数故事是根据神话、历史故事编写上演的剧目,比如《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在清朝大众中红极一时的故事。在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就有皮影戏班为其贺寿表演。